在许多家长的日常中,「快点!」绝对在口头禅中榜上有名。尤其家中有学龄前的幼儿,叫他赶快吃完早餐,回头一看却发现他嘴巴含着食物正在玩玩具,赶着上班的爸妈只能不停催促,催促着他们跑过了该四处探索的童年,生活中失去享受,只剩下时间的压力。
用成人化的思维看孩子的世界是催促的源头
有了小孩后,时间都跟着小孩走,忙碌的父母既要处理自己的事,又要照顾小孩,被时间追着两头跑。尤其学龄前的幼儿做事情总是「慢条斯理」,父母在时间的压力下,只好焦急地催促孩子。但其实小朋友看待世界角度与成年人不同,美国心理学家Elizabeth Lombardo指出「学龄前的幼儿往往是活在当下的。」还没建立起时间概念的幼儿分辨不清楚「今天」、「明天」、「等一下」。所以当家长做好时间规划,对孩子说「半小时内要去到奶奶家」,小朋友可能无法理解时间的紧迫,反而更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。因此就会发生爸妈拼命催,而宝贝拖拖拉拉的情况,有些孩子可能还会觉得你闯入他的世界大呼小叫呢!
催促影响孩子的成长
1. 影响孩子探索世界
Laura Markham博士表示不停地催促会「打断孩子探索世界的发展阶段,让孩子失去好奇心。」发展中的孩子透过接触日常事物去探索世界,很多对大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事,在幼儿眼中可能有不一样的色彩。他们可能走到半途会停下来看着地上的蚂蚁、蜗牛,做一些耽误时间的事。看在家长眼中就是「拖拖拉拉」,进而强制他们停下,抑制他们挖掘兴趣的好奇心。
2. 增加孩子的压力
父母的催促日积月累会加剧孩子的焦虑,试想一下不管做什么都有人在耳边催促,是多么压力的事。而这些压力会剥夺孩子享受当下的能力,让生活变得枯燥。他们终将会成为被时间追逐的大人,所以就不要催着他们走过童年了。
3. 让他们失去独立的能力
为了遵循规划好的时间,家长会为孩子制定好应该做的事项并催促孩子必须在时间内完成。有时看孩子磨磨蹭蹭还会着急地插手帮忙,觉得还不如自己动手更快!导致孩子失去学习与尝试的机会,能力得不到发展,什么事都等父母安排、催促再去执行。父母看见迟迟不能独立的孩子,又必须分出更多时间与心神,酿成恶性循环。
慢慢来,才能走得稳
不过,即使我们知道不能拼命催促,小朋友又真的极大地影响父母的时间分配。每天挂心孩子和工作,怎么还有时间「慢慢来」。以下给爸妈们几个建议,不妨试着找寻你和孩子之间的平衡:
1. 时间紧迫时,给孩子具体的时间观念
偶尔时间真的很紧张的时候,根本没有余裕让孩子「慢慢来。」这时候可以快速用具体的事物给孩子时间概念,比如放一首宝宝熟悉的歌,跟他说这首歌结束就要洗漱完毕,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。此外,不要用责骂、威胁的句式催促孩子,比如「你再不快点,我就不等你咯!」、「这么久才吃完一半,你到底在干嘛?」可以着眼于孩子已经完成的部分,给予正向的回馈,拉回孩子的注意力,比如:「你把饭菜都吃得很乾净,很棒,我们加油把另一半吃完好吗?」
2. 预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
如果担心行程会来不及,平常可以划分好自己的时间,比较紧急的事项多预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准备。例如,早上要上班可以提前叫孩子起床,给孩子慢慢来的时间,也减低自己的压力。
3. 放手让孩子发展
正如上述所说,家长的急促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。试着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,在你不急的时候,跟孩子说「慢慢来,不用急。」让他试着自己吃饭、穿衣服、洗澡、收拾玩具。当孩子一步一步独立成长,父母就可以解放双手,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超出时间的后果并学会控制时间。
成年人的世界是与时间的追逐,而孩子的世界是与当下互动。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多一些耐心,从孩子的视角出发,看他们看到的世界。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,慢慢来,路才能走得更稳。
本文作者:林雁
(本文摘自【婴儿与母亲】2022年10月号)
发表意见
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、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。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,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,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:
违反上述规定者,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,或者直接封锁帐号!请使用者在发言前,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,谢谢配合。